9月28日下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汪世龙教授应邀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做了题为《纳米层状化物的生物效应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朱庆丰博士主持。
汪世龙教授详细介绍了贬滨痴治疗药物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解决的途径,课题组在多肽作为贬滨痴-1膜融合抑制剂做的工作及进展,指出现有的药物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药物快速失活,靶向不准,药物有效期较短,通过以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纳米层状化物)很好地解决了药物快速失活问题及药物抑制贬滨痴靶向问题。汪教授同时介绍了课题组一些其他的研究工作,如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菌株的优化和机理以及生物分子的瞬态生物学行为等。
汪世龙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逻辑严密、科研思维敏捷;研究内容环环相扣,处处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严谨的科学精神;语言生动幽默,增强了同学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不时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针对同学们关心的研究生招考及考研政策的变化,汪教授结合自身多年的研究生招生和管理经验,主要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初试注意的环节、复试要点和要求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讲解。(生命科学学院)
汪世龙:亚洲欧洲无码专区在线人,男,1964年7月生,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和蛋白质所所长助理,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事、蛋白质专委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学学会理事。第九、十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事、第一、二届蛋白质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学学会常务理事,福建师范大学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届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第一届纳米生物技术分会理事,上海市室内环境检测专家组成员。民建同济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6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6月来同济大学工作至今。其间1999年9月至2000年5月在杨浦区科委挂职锻炼,任杨浦区科委副主任,2000年5月至2002年1月在美国Cornell University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已主持或参与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上海市教委等项目2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摘录的80余篇,申请专利8项,已指导出站的博士后1名,毕业的博士生7名,硕士生12名。